首页  >>  纳策集思  >>  工作思考

陈帆:少发书生空议论,偶记史程留后人 ——《荆楚文库·冯永轩集》编辑回忆

发布时间:2024-04-24 来源:荆楚文库 阅读次数:

2018年底,我有幸成为《荆楚文库·冯永轩集》的责编,当时心中十分忐忑,毕竟感觉自己资历尚浅,但是一想可以因书而有机会向冯天瑜先生学习,心中万分憧憬。那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武汉大学出版社王雅红副总编辑带着我来到冯先生家。甫一进门,我就被冯先生家满墙的书籍吸引,冬日的暖阳照进充满书香的房间,窗棂将阳光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斑驳色块,晕染着书稿上的墨字——这就是我最初见到冯先生的场景。

先生和蔼可亲,虽然高龄,每每跟我交代事情或者交流书稿,思路非常清晰。当我遇到一些陷入其中无法解决的琐事,先生也是一句话就能点醒我。

先生对待书稿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敬佩。《荆楚文库·冯永轩集》这本书从最开始的手稿录入稿的校对、打印稿的句读标注、清样的通读与修改,前前后后,先生修改的次数可能有七八遍。每一遍,先生都会仔细核对文字是否通顺,史实是否有误,有些关于排版上的建议,先生会用编辑专业符号予以标注。书稿上往往布满先生的批注,工整的繁体字书写让我赞叹。个别文章先生会修改好几遍,担心修改笔迹过多,会主动要求改好后予以亲自核对。有些冯永轩手稿已经赠送武大图书馆,他也会交代我去扫描回来,他说有手稿对览,心中“就踏实一些”。可以说,大到体例逻辑,小到插图、字体、字号,先生都会仔细斟酌。我记得书前彩插第一幅是冯永轩的照片,最先选用的是晚年照,先生认为,图片下“不宜称西北大学时照片”,“若以‘荆楚文库’收录要求,当用西北大学时的照片”,我顿时醍醐灌顶,同时也深深佩服于先生的严谨与周全。

集子出版期间,先生因腹部突然剧痛住院,我起初并不知此事,还是一如往常汇报编辑加工进展。后来先生才告知我自己住院,但剧痛已经控制住,为了不耽误书稿出版进度,先生嘱咐我将书稿送至医院,他说自己已无大碍,等待检查的时间刚好可以完成阅改。先生多次与我说,这次《冯永轩集》收入“荆楚文库”这一湖北省重大文化出版工程中,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其父亲“从事的古文字学、西北史地、楚史诸专学”,自己“多未承袭下来,时感汗颜”。“近年三罹重症”,先生不免生出“来日无多之叹”,“故以病躯而莫能止歇习读、考析”。犹记得我将书稿送至医院时,先生正坐在病床前打点滴,手边还摆放着几本未阅完的书。我也多次劝先生多加注意休息,无果。最后,《荆楚文库·冯永轩集》一书的《前言》便由先生修改、定稿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行文至此,想起与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不禁泪盈于眶。

那年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洁白无瑕的大雪覆盖了武大美丽的校园。记得当时先生发来校园美景一张,不免遗憾地说自己“只能从室内往外拍”,甚是羡慕在雪中晨跑的老师。2023114日,又下了一场大雪,可是先生已经离开了。往事历历在目,我写下这些点滴片断,是因为敬佩,因为不舍。先生曾自勉道:“少发书生空议论,偶记史程留后人。”我想这也是先生长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努力阐释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原因吧。

先生,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