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纳策集思  >>  专家建言

周国林:上无愧于先贤 下无憾于子孙

发布时间:2013-10-25 来源:荆楚文库 阅读次数:

上无愧于先贤 下无憾于子孙

周国林

(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荆楚文库》编委 )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迎来了湖北省有史以来最大的文化工程——《荆楚文库》的正式启动。在此,我作为参与编纂《荆楚文库》的一位学者,谈谈三点感想和我们的期待。

一、编纂出版《荆楚文库》是湖北省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决策

近几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在20131230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中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此目标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谈到:“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湖北省是保存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个省份。现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编纂出版《荆楚文库》,正是落实十八大和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让湖北省境内“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重大决策,是湖北省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举措。

众所周知,湖北是全国著名的文化教育大省。就当前最能代表文化和教育实力的高校发展水平而言,湖北省的地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然而,要成为真正的文化强省,我们需要自己的一些文化品牌。据统计,从先秦至民国时期,荆楚先贤著作以及外地

人士反映荆楚历史文化的著作不下一万种,而流传至今者有两千多种。此外,各地图书馆和民间还收藏着一些以往不见于著录的珍稀刻本、稿本和抄本。反映明清以来历史风貌的地方文献(如碑刻、契约、宗谱)和档案文献,更是数量惊人。系统整理这些文化遗产,选择精粹之作予以点校出版,并深入开展研究工作,这对提高湖北省的文化软实力,扩大湖北省的文化知名度,增强湖北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其此之谓乎!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整理抗战史料的重要意义。在纪念全民族抗战77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号召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警示未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湖北省是日本军国主义践踏中华大地的重灾区,千千万万的民众饱受荼毒;湖北省也是中国军民奋起抗战的重要战区,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这一时期,留下了数以千万计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是揭露日寇暴行、批判汉奸言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用三年时间即在全民族抗战80周年时把这些资料整理出版,将是湖北省为“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作出的一项贡献。

二、编纂出版《荆楚文库》是湖北学术界的神圣使命

近一百多年来,整理荆楚历代文献一直是湖北学术界的目标。清光绪年间,担任湖北学政的赵尚辅,主持刊刻共31种、285卷的《湖北丛书》,是湖北省第一次综合整理和大型刊刻先贤著作。民国时期,湖北沔阳人卢靖、卢弼兄弟刊印《湖北先正遗书》和《沔阳丛书》,收书90来种。在20世纪晚期,由著名文献学家朱祖延先生牵头的《湖北地方古籍文献丛书》共出版前人著作30多种。这几套丛书,都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但限于各自所处社会条件、人力和财力,文献收集范围都有所局限,

不足以全面展示湖北省历代的文化成就。现在,省委省政府决定编纂出版《荆楚文库》,改变文献整理与历史成就不相适应的局面,使湖北省学术界欢欣鼓舞。目前,省内高校除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外,武汉市外像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文理学院、湖北科技学院、湖北工程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院校聚集了一大批学者,社科院系统,如省社科院、荆州市社科院等单位,图书馆、地方志系统以及不少社会热心人士,都对编纂出版《荆楚文库》十分热情,承担了不少古籍点

校任务。大家有一种共识,省委省政府亲自主持编纂《荆楚文库》这一大手笔,是对几千年湖北文化的集中总结,我们这一代学者生而逢时,躬逢其盛,完成这项任务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生活在荆楚大地,喝着长江的水,吃着湖北的粮,为湖北文化建设出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当然,项目进程中,我们要尽量争取省外以及海外学者的支持和帮助。

按照《荆楚文库》工作委员会的部署,我们不仅要整理先秦至民国时期文献,还要出版一大批湖北历史及其文化成就的研究之作。李鸿忠书记曾经指出,地域人文精神是区域“最大的软实力”,区域竞争最终“以精神定成败”。在文化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的当下,我们要认真清理湖北文化资源,发掘其中富含永恒魅力的嘉言懿行,科学地凝炼具有当代价值的荆楚文化精神,使其成为湖北省最大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湖北人民引以自豪的文化源头。

 三、编纂出版《荆楚文库》面临的困难与相应的建议措施

编纂《荆楚文库》是前无古人的文化工程,必然会碰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这里主要谈谈两个方面的困难以及解决措施。

一是编纂人员工作量、成果认定及其政策倾斜。编纂文库需要一大批学者聚精会神地工作数年时间,现实状况却是不少学者手头研究项目较多,而所在单位的考核机制又对湖北地方文献整理和研究成果(尤其是文献整理成果)不够重视,将直接影响到《荆楚文库》编纂的进度。为调动编纂人员的积极性,省委宣传部已经承诺在文献整理方面予以科研立项的支持。在此,我们还期盼高等院校、社科院等系统各参编单位的领导同志,将《荆楚文库》编纂视为本单位的本职工作,关心参编人员的切身利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是文献复制上的困难和资源共享问题。目前,国内大量文献收藏单位将古籍视为珍宝,在资料复制上设置高门槛,且价格高昂,对学术界带来诸多困难(如一些非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复制的资料,有的不准复制,即使复制每次也只复制三分之一,既耗经费又耗时间)。因此,我们只能转而寻求湖北省内各文献收藏单位的支持。事实上,湖北省的资料储藏是非常丰富的。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档案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方志办及其下属相应机构,是湖北省历代文献的主要收藏之地。在此,我们恳请湖北省文化厅、档案局、博物馆系统的领导同志大力支持《荆楚

文库》的编修工作,为文献查阅和复制打开方便之门,使我们可以在湖北省内解决的资料工作,不必到省外去查阅和复制,以节省财力和时间。

我们深知,编纂出版《荆楚文库》任重道远。我们学术界同仁一定要以强烈的使命感来完成这项任务,将其作为学术界回报社会的良好机会。这样,才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重托,不辜负全省六千万民众的期望,上无愧于湖北先贤,下无憾于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