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百义: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与《印刷文化(中英文)》谈《荆楚文库》编纂始末
发布时间:2024-04-24 来源:荆楚文库 阅读次数:
《印刷文化(中英文)》:《荆楚文库》是湖北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出版工程,您能谈谈这套书的策划和立项的缘起吗?
周百义: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华中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先秦楚地孕育了中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向中国和世界奉献了“惊采绝艳”的《楚辞》。楚地的神话、宗教、哲学孕育了《老》《庄》思想,形成了与儒家思想相竞而又互补的道家思想。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茶经》,我国药物学的集大成者《本草纲目》,都是湖北人的杰作。秦汉至清末,湖北文化巨匠迭现,产生了诸葛亮、陆羽、孟浩然、岑参、皮日休、宋祁、张居正、李时珍、“公安三袁”等或在人文,或在科技领域竞放光彩的大师硕儒。近代湖北更是涌现大批学贯中西的学人,如杨守敬、黄侃、李四光、汤用彤、闻一多、王葆心、王世杰、胡风、曹禺等。张之洞主政湖北18年,兴实业,练新兵,办文教,留下丰富文献。辛亥首义,湖北为推翻清王朝立下头功,也留下了大量丰富的文献史料。同时,湖北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在全国处领先地位,关于荆楚文化的研究硕果累累。湖北深厚的文化积淀,编纂出版人才的积聚,为编纂大型文献丛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出于对家国的热爱,对乡贤的敬佩,不同时期的湖北学人曾搜集整理过乡邦文献。卒于清雍正十年的湖北江陵人张旋均,收集宋元明清湖北先贤诗作,纂成《湖北先贤诗佩》,清末孝感人丁宿章编纂《湖北诗征传略》,民国前后鄂籍学人甘鹏云、王葆心、石荣瞕、卢慎之、卢弼等人编纂《湖北文征》《湖北诗征》《湖北书征》《湖北先正遗书》,因为经费问题或其他原因,这些集成本多编而未刊,成为几代人的遗憾。
进入新时代后,为全方位地搜集整理湖北历代文献,建立完整的研究湖北的资料系统,深入认识湖北地域特色,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湖北文化繁荣发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14年,经湖北省委、省政府同意,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组织实施编纂大型文献集成丛书《荆楚文库》。时任省委书记李鸿忠认为这项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亲自担任工作委员会、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文库编纂委员会由省内知名的历史学家和出版人士组成,编委会下设编辑部,负责协调组织工作。编委会经过一年余的调研和论证,形成了《荆楚文库》编纂的总体方案和工作书目。
《荆楚文库》的总体方案是收录“三类作者文本”和“两类文献”。“三类作者文本”指历代鄂籍人士著述;长期寓居湖北人士的代表著述;外省、异国人士考析、研讨湖北的著述。“两类文献”指除囊括上述三类著作的已刊传世文献外,还注意收录荆楚出土文献、民间文献等未刊文献。总体框架上,《荆楚文库》分为“文献编”“方志编”“研究编”三个部分。“文献编”主要是收录从先秦到民国时期历代荆楚人士的著述,以及外籍寓鄂人士等撰写的研究荆楚文化的著作。同时,采取“以人系书”的方式予以集中编排。“方志编”主要是对湖北现存旧志进行影印出版,尽可能做到“应收尽收”,部分省志及重要府县志予以点校整理出版。“研究编”主要出版以研究、评述荆楚人物、历史、风物等为主的现代学术著作,以及汇编辛亥首义、汉冶萍公司档案、清代民国时期民间文书等专题资料。
万事开头难,《荆楚文库》顶层设计确定后,施工蓝图的绘制就显得十分重要。文库的施工蓝图就是工作书目,犹如修建一座大厦,除了有设计图,还要有施工图。
具体而言,就是文库收录哪些书,不收录哪些书,在进入出版流程之前,先要确定好入选的书目。这个书目的编纂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体现了一套书的整体构想,体现了编者的学术水平,也体现这套书的学术价值与文化含量。正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书目能起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类求书,因书究学”之作用。如从先秦到民国,湖北省究竟有哪些重要的作者,这些作者有哪些重要的著作,如何收录才科学、合理,需要广泛的讨论,并做好详细的调查研究。
为此,《荆楚文库》编辑部采取内外结合的办法,先由编辑部的出版专家根据原省图书馆副馆长阳海清先生编著的《现存湖北省著作总录》,按照“以人系书”的原则,从中遴选出一个适合《荆楚文库》使用的书目草稿,然后再请各家出版社,针对本社多年出版图书的情况,按照《荆楚文库》的指导思想,提供可供入选的初步书目。同时,编辑部的专家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拟出一些补充书目。在三方提供的书目基础上,汇编成一个讨论的草案。然后,召开编辑部和由省内外专家参加的研讨会,针对拟入选的书目,进行广泛的论证。
首先,关于荆楚文库收录图书的地理范围问题,必须先厘清。从先秦到民国,历时两千多年,湖北的区划在不断变化,入选作者的籍贯如何认定才合理,需要各方专家的认可。如在先秦的楚国时期,楚国强盛时,管辖范围横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山东、安徽等省市区,但现在收录作者,不可能将这些省市的作者的图书都收录进去。专家们在讨论后认为,应当确定一个“胸怀大楚,追源溯流”的原则。即在先秦的楚国时期,以楚国管辖的范围为主,对这一历史时期以荆楚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对整个中华文化做出的特殊贡献加以认定。如老子和庄子,他们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如果按照当时楚国的管辖范围,他们的出生地属于楚国。如老子,司马迁《史记》记载他是“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尽管今天这个区域属河南省鹿邑县,但在史学界和哲学界都认为,道家思想是楚文化的代表。老子思想来源于楚地,也深深地影响了楚人。湖北郭店出土的道家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老子的巨大影响。再如庄子,《史记》记载楚威王曾派人迎其为楚相。汉代著名学者郑樵认为庄子是楚庄王的后代。宋代大儒朱熹亦认为庄子是楚人。
在书目上,还涉及到历史上一些曾被人认为是“伪书”的著作。如先秦时期道家著作《文子》,汉代以来一直有学者认为其是后人托名文子写作的“伪书”,直到1981年河北省定州市西汉墓葬中出土竹简里发现了《文子》著作的残简,才据此基本认定不伪。再如托名周文王老师的楚人先祖鬻熊所著的《鬻子》,托名楚人鬼谷子所著的《鬼谷子》,以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名义所著的《神农本草经》等,尽管真伪难考,但撰写者和流传都在上千年,其记录的历史和思想代表了当时人的观点,有其认识价值,我们依然将其收录在《荆楚文库》中。
在外籍寓鄂人士的著作收录问题上,我们根据其本人的贡献与影响,著作书写时间以及在鄂居住综合考虑是否收入。如战国时的吴起,在楚悼王时任楚相,因改革得罪楚国贵族,楚悼王去世后遭到贵族的清算,这样一位对楚国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卫人,我们还是收录了他的著作《吴子》。与之相似的还有宋代的程颐、程颢兄弟俩,他们虽然籍贯在河南,但其祖父已来到湖北黄陂做官,二程出生在湖北黄陂,因此我们将其著作收入《荆楚文库》。明代的李贽,在湖北麻城居住时间较长,清代的胡林翼、张之洞,他们在鄂做官时间也比较长,影响比较大,他们在鄂期间写作或者与湖北有关系的论述,我们也一并收入《荆楚文库》。
《荆楚文库》书目的编选过程是在充分民主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编辑部为此曾召开了数十次会议,在本省召开了各种形式的研讨会,然后又在北京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征求对《荆楚文库》书目的意见,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书目,报请工委会和编委会批准后才组织实施。目前,《荆楚文库》基本确定收录1 372种1 600册图书,除了出版纸质图书外,还同步推出数字化文库。当然,这个品种册数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可能还会做一些微调。
《印刷文化(中英文)》:一套大型的丛书集成,在编纂出版过程中涉及很多环节,如果稍有疏忽,都可能留下质量缺陷。你们在实施过程中,是如何保证《荆楚文库》丛书整体质量的?
周百义:为了保证《荆楚文库》的编纂出版质量,从立项到搜集、整理、编辑,乃至印刷、发行,在每一个环节上,我们都结合具体的工作,订立制度,加强检查,确保质量第一。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我们已经编制了工作书目,湖北省内的12家具有出版资质的出版社,按照分配与自愿认领的原则,将我们确定的1 372种选题,全部认领回出版社。但是,也有少量的选题,当初书目上有这部书,但在实施时却找不到了,或者有些是孤本,个别收藏单位不愿拿出来。或者有些书过去并没有目验,其实只有很少的内容,如果单独成为一本书篇幅不够,只能等待与其它作者的书拼在一起。也有的作者,我们在编制书目中没有发现,在实施中,由专家或者作者的亲属提供线索,经过编辑部论证,如果确属应收范围,我们又补充进去。所以我们前面说,入选文库的品种是动态调整的。当然,这种调整的比例只占到5%左右。
地方文献的出版,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积累、传承地方文化,供后人学习研究使用。因此,图书的内容质量除了要遵循主管部门关于图书质量的一般要求外,还要遵循古籍整理的相关规范,从文献的使用与保藏角度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大型丛书的质量。
首先,挑选高水平的作者来完成选题是基础。对于一些从未整理过或者虽然整理过但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或者虽然出版过但图书内容需要重新补充完善的选题,需要重新寻找符合要求的高水平作者。我们要求选题的作者由出版社和《荆楚文库》编辑部来共同遴选,确保作者具有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古籍虽然过去也整理出版过,但纳于《荆楚文库》后,因为质量达不到文献整理的要求,我们又重新找作者整理,或者要求原作者按要求重新加工。如出版社曾经整理出版过的《周锡恩集》《枣阳县志》等,编辑部审读后认为质量达不到要求,作者和出版社又重新寻找新的底本和校本,重新点校整理。
其次,对于一些重要的书稿,作者在写作前,《荆楚文库》编辑部要求出版社和作者先写出提纲和样稿,送出版社和《荆楚文库》专家审核后,作者再动手写作。对于一些比较大的项目,作者也难以做出决定的,由《荆楚文库》编辑部和出版社组织研讨会,请专家来共同把关。如关于《杨守敬集》的修订,虽然杨守敬的著作过去已经整理出版过,但近年来又发现了少量杨氏的遗作,本着“后出转精”的原则,此次修订,根据各方意见,决定不再收录杨守敬的书法作品,而将其遗留的地理研究类著作补充完善。再如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的作品,《荆楚文库》原则上不收录由本籍人士辑录、校刊且内容不以荆楚为著述对象的著作,但对于钟惺编选的《诗归》,认为该书体现了钟惺“直抒性灵”的诗歌主张,而予以收录。
进入编辑过程后,按照古籍整理的原则,需要底本,还需要不同的校本。为了寻找到好的底本,出版社协助整理者,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帮助寻找善本。甚至利用互联网,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和日本的内阁文库以及台湾省寻找合适的版本。在“方志编”的影印整理中,承担任务的湖北省图书馆为了一个完整的版本,有时到四、五家省级图书馆去补配。有些个别页当年在刷印时字迹漫漶不清,图书馆就派人去找清晰的页面来替换。
按照国家出版管理规定,图书实行“三审三校”,但进入《荆楚文库》的图书,加上《荆楚文库》编辑部的专家审读,至少有四审。有些图书,出版社甚至有五校到六校。不达到满意,出版社的编辑大多不愿将稿子交出来。
《印刷文化(中英文)》:《荆楚文库》的编纂出版和历史上其它的大型丛书一样,都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在较为漫长的实施过程中,你们是如何通过管理来保证进度和质量的?
周百义:从古到今,大型丛书的编纂,都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如《永乐大典》,从1403年到1408年,前后历时6年,《四库全书》则耗时10年,《古今图书集成》历时28年。因此,《荆楚文库》的编纂出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需要十余年。因此,成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建章立制,才能保证大型丛书的编纂进度和质量。
湖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荆楚文库》的编纂出版工作。2014年,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向全省下发了《关于成立〈荆楚文库〉工作委会员编纂出版委员会的通知》。省委书记担任主任,省长担任第一副主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省长担任副主任,财政厅、文化厅等有关厅局负责人担任工委会成员,聘请湖北省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担任总编辑,同时成立工委会办公室,负责处理协调有关工作任务,成立编辑部,负责组织协调文库编纂管理的日常工作。同时,省财政对《荆楚文库》的编纂出版经费,实行全额保障。截止目前,省委书记已经历经了四任,但每一任省委书记到任后,都会继续担任《荆楚文库》工作委员会和编纂出版委员会的主任。
与此同时,《荆楚文库》的常设机构编辑部在省新闻出版局办公,我担任主任,省委宣传部出版处长担任副主任,出版处另外选派两位处级干部协助编辑部工作,编辑部聘请了省内具有丰富编辑实践经验和文献古籍背景的专家来分门别类把关。
为了保证《荆楚文库》编纂出版工作有序进行,编辑部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制度,如《〈荆楚文库〉图书出版流程管理规定》《图书编辑体例规定》《图书印刷物资和生产流程管理规定》《古籍编纂点校工作规定》《民国旧籍的整理与编校规定》《图书印刷与精装质量整体要求》《图书精装分项质量要求》《〈荆楚文库〉财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编辑部将这些制度编印成册,下发给有关单位执行。
为了保证《荆楚文库》的编校质量,除了直接指导出版社编纂工作外,还对出版社“三审三校”后的稿件,编辑部专家还会再次进行一次审读。从实践来看,编辑部的审读十分重要,除了对版式进行统一规范外,对于图书的编校质量,有很大的提升。虽然出版社已经十分重视编校质量,但编辑部的专家每次在稿件审读后,都会提出不少具体的修改意见。有时,将稿件退回去,请作者修改,或者请出版社再次加工。有些稿件,甚至退回去两三次。为了保证质量,编辑部的专家还提前介入,出版社在编校环节,出版社就请编辑将稿件通过网络传来,编辑部的专家帮助把关。
文献的整理是专业性十分强的工作,编辑部和省委宣传部出版处一方面要求承担任务的出版社要从大学引进专业人才,同时,由编辑部不定期进行培训。组织本省的专家和外省的专家来给编辑讲课,编辑部的专家也针对审稿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总结归纳存在的共性问题。
为了保证生产进度,编辑部还不定期地召开生产调度会,请承担任务的单位来汇报生产进度,协调处理存在的问题。有时,编辑部和省委宣传部出版处的同志一起到出版社、印刷厂现场办公,检查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每年年初,还召开一次生产促进会,请有关领导参加,总结上年工作,布置下一年的任务,并请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在大会上介绍经验。
除了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在图书印刷成品后,编辑部还会组织专家,对图书进行审读,发现问题后要求有关单位进行整改。其中有个别图书封面质量出现问题,承担印刷任务的省新华印刷厂主动负责调换,有本书编校质量存在问题,出版社负责重新审读后改正重印。
因为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的质量把关,《荆楚文库》的图书质量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印刷文化(中英文)》: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方面,《荆楚文库》承担了什么角色,有什么具体举措,您有什么建议?
周百义:目前,经过6年的努力,《荆楚文库》已编纂出版了500余册图书,除了向全国各省市重点公共图书馆,重点院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免费赠送图书外,编辑部还主动向近百家世界各大图书馆赠送图书。现在,已经向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埃及、印度等国的大学图书馆和研究机构赠送了已经出版的图书。尽管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图书运输受到了一些影响,但大多数已经运达目的地。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等,均已收到了寄赠的《荆楚文库》图书。前不久,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还出席了华美协进社在纽约举办的《荆楚文库》赠书仪式。
除此之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荆楚文库》编辑部还利用在世界各地举办“湖北传媒周”的活动,向埃及、印度、尼泊尔、肯尼亚、俄罗斯等国展示并赠送了《荆楚文库》图书。这些图书在展览期间受到了参观者和当地媒体的重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传媒周”不能在线下举下,就改为在线上举行。2021年,《荆楚文库》编辑部与省有关机构合作,向法国语言与文明大学图书馆和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云上赠送了《荆楚文库》图书,然后通过线下将图书寄送给对方。
另外,《荆楚文库》编辑部还选择了七种最能代表荆楚文化精髓的著作,如《老子》《庄子》《山海经》《楚辞》《茶经》《本草纲目》等,翻译成英、法、德、日、俄、韩、阿拉伯、西班牙等八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宣传荆楚文化。这项活动,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肯定。省委省政府在外事活动中,将这套书作为礼品赠送给有关的外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认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首先是应当选择有代表性的著作,如果能够翻译成不同的文字,让外国的学者直接阅读是最好的办法。如果不能全部翻译,将重要的著作赠送给相关的机构,让他们在研究中使用,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印刷文化(中英文)》:您如何看待《荆楚文库》的编纂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关系。
周百义: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对于新时代如何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具体要求。历史文献是文化之根,是文明之源,提升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首先要将古籍保存好。《荆楚文库》在准备编纂出版阶段,我们的宗旨也就是“抢救、保护、整理、出版”这样八个字。因为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好除了将原有的版本收藏保管之意外,就是如何通过整理出版,使之得到传播,这样就不至于因时间的流逝这些古籍文献会消失。当然,古籍的使用者主要是专业人员,要想满足更多人的需要,就必须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改编成不同的形式,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正如上述文件所说的,“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
目前国内已经有了不少的古籍文献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在传播中华文化,普及古籍上起到了作用。《荆楚文库》也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现在已委托湖北省图书馆负责开发数字化《荆楚文库》。数字化《荆楚文库》当然主要是供专业人员和具有古籍阅读能力的读者使用,但我们也希望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语义标识,AR、VR等技术来普及荆楚文化。这项工作,会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古籍的整理与保护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古籍的普及则是一项公益性的活动,因此既需要通过政府的协调,又需要市场的力量来逐步推进。我们相信,随着党和国家对古籍整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存与普及会做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