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概览  >>  出版规划

《荆楚文库》编纂出版方案

发布时间:2016-08-19 来源:荆楚文库 阅读次数:

编纂出版《荆楚文库》主旨:全方位搜集、整理湖北历代文献,建立完整的研究湖北的资料系统,以深入认识湖北地域特色, 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促进湖北文化繁荣发展。

  一、编纂范域

(一)三类作者文本

历代鄂籍人士著述;

长期寓居湖北人士的代表著述;

外省、异国人士考析、研讨湖北的著述。

(二)两类文献

囊括上述三类作者的已刊传世文献;

观照并进而发掘荆楚出土文献、民间文献等未刊文献,收录其中有学术价值者。

(三)旧籍整理为主,兼采今人研究成果

文库除重点整理古今荆楚文献外,时贤荆楚研究论著也是构成湖北文化和湖北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库将选收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荆楚研究论著,某些研究空白领域,还将组织专家学者根据文库要求重新组织撰写。

《荆楚文库》将依靠全省行政与学术、出版力量,按设计的框架,开放式运作,分期分批整理和编纂出版。

    二、规模与结构

    《荆楚文库》分图书文库、荆楚文献数字化文库两大部分。

    甲、图书文库

    图书文库规模1000种左右,约1200册,5亿字。分为“荆楚文献编”、“荆楚方志编”、“荆楚研究编”三个部分。“荆楚文献编”、“荆楚方志编”系前人著述,“荆楚研究编”系今人撰作。

    (一)荆楚文献编(500种左右,约600册)

从先秦到民国时期的历代荆楚籍人士的著述、其他作者(包括外籍寓鄂人士)撰写的反映荆楚历史文化的著作中精选有较大社会影响和较高学术价值的稿本、钞本、刻本等,予以点校整理,归类整理,分批出版。

荆楚文献归列3类:荆楚传世文献、荆楚出土文献、荆楚民间文献。

    1.荆楚传世文献

    (1)荆楚经部文献;

    (2)荆楚史部文献;

    (3)荆楚子部文献;

    (4)荆楚集部文献;

    (5)荆楚文征;

    (6)荆楚宗教文献;

    (7)荆楚晚清民国文献;

    (8)荆楚报刊文献。

    前四类文献,主要依据《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禁毁书”等古籍集成完整辑录荆楚文书(荆楚人士著述,其他作者撰写荆楚著述)。

    后四类文献以清民之际以来所编文本为基础,详加增补。

湖北特色山水文献、水利文献、汉冶萍公司文献、海关文献等对湖北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尽量予以收录。

    历代传世文献按时间顺序分为“先秦至唐”、“宋元明清”、

19111949年”三个时段分批整理出版;近代报刊拟选取清末以来各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湖北报刊文献整理出版。

    (1)先秦至唐荆楚文献

    唐以前湖北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屈原,《离骚》等作品文学成就光耀千秋。汉代刘珍(枣阳人)等人撰写的《东观汉记》曾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人多诵习。这一时期的荆楚传世文献数量不多。拟将其汇编成册。

    (2)宋元明清荆楚文献

    宋代以后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荆楚学人代不乏人,如宋代安陆人张君房编《云笈七》是第一部道教书目;明代黄冈人樊维城《盐邑志林》则是郡邑丛书之祖;明代蕲春人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明代公安派、竟陵派的作品,领一代之风骚。这些文献将按照时代顺序,从宋元明清诸朝代各自精选学术类著作及代表性文集若干,陆续整理出版。这部分工作,为实际操作便利,也便于读者检索,将采取以书隶人的方式编排整理,也即按照作者人名来整理相关文献,凡是同一作者的著作均安排到一起整理出版,避免传统四部分类法中一些模棱两可或无所适从之处。此项任务,将优先启动前人未予整理、分量较大(如50卷左右)、具有较高学术文化价值的典籍。

    (319111949年期间荆楚文献

    ①湖北革命史相关文献: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地,省内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文献不少;湖北新民主主义革命文献亦很丰富。拟筛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编纂。

    ②湖北抗战相关文献:收入湖北抗战时期的文献,如《日本在长江中游地区(以武汉为中心)扩张史料丛书》、《武汉抗战史料丛书》、《鄂西抗战史料丛书》等。

    ③荆楚近代学人文集:近代以来,杨守敬、王葆心、黄侃、熊十力、闻一多等湖北学人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拟整理出版一批优秀的学人文集。

    (4)荆楚近代报刊

    晚清及民国时期,湖北是创办报刊有较大影响的省份之一。张之洞、孙武、恽代英、林育南、董必武、毛泽民、向警予、周恩来、潘梓年、邹韬奋等均在湖北督办或主编过报纸杂志。晚清及民国时期湖北出版的各类报刊,如《楚光日报》、《汉口中西报》、《新华日报》、《武汉日报》、《大公报》(汉口版)等报纸,《湖北学报》、《武汉星期评论》、《互助》、《群众》、《中国青年》、《抗战文艺》等杂志,对了解研究当时湖北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其他资料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2.荆楚出土文献

湖北出土文献较多,最具代表性的是云梦睡虎地的秦简、荆门郭店的楚简等,特别是郭店楚简保存良好,字迹清晰,篇幅大多完整,其内容的丰富性和重要性是以往所发现楚简无可比拟的。这些出土文献是荆楚文化的源头,将选取有重要文献价值者进行整理编纂。

    3.荆楚历代民间文献

    湖北的历代民间文献非常丰富,散存各地。民间收藏的古籍、

手稿、抄本,所在多有,是古人的思想成果;宗谱、契约文书,乃至碑铭墓志,都是社会生活、民间风俗的反映。将通过田野调查,搜集整理这些未刊文献,择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者编纂出版。

    (二)荆楚方志编(300种左右,约300册)

    方志是地方的百科全书,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历代旧志约500种,并产生了像章学诚、王葆心、朱士嘉这样的方志大家,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方志大家堪称全国典范。目前,我省旧志收藏分散,损毁严重,传本3部以下的有187种,孤本123种,这些稀世珍本,亟需进行保护和抢救。对于荆楚方志文献,拟初步整理出版300余种。

    (三)荆楚研究编(200种左右,约300册)

    荆楚研究编是以研究、述评荆楚人物、历史、风物为主的现代学术著作和工具书,按内容可以分为荆楚人物、荆楚历史、荆楚风物、荆楚文化工具书与研究资料等四个部分。

    1.荆楚人物

    荆楚人物以学术研究专著和述评为主,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对中国和荆楚历史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研究方式分为3种:一是重要人物。前人和今人均已有很多高水平的研究著作,可将这些研究著作合为一册,这样既反映了以前的研究成果,又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二是人物群体述评。研究对象是各类型重要的人物群体,如军事家、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三是人物群体传记。研究对象是某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中的荆楚人物群体,以及出现在荆楚大地上的某一方面

人物群体,如历代状元、历代名老中医、历代文化世家等。

    2.荆楚历史

    一是通史,如《湖北通史》、《武汉通史》等。

    二是学科史,如社会发展史、文学史、财政史、农业发展史、水利史、商业史等。

    三是专题史,如人口变迁史、地理沿革史、汉剧史、汉绣史、楚学史等。

    3.荆楚风物

    荆楚风物的研究和描述对象,是具有荆楚地域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现象与风物景观,包括民间习俗、传统建筑、民间文学、民间传统艺术和工艺、民间信仰、民族风情、山水文化等,既有对风物内涵研究的著作,也有对其客观形态的归纳描述。

    4.荆楚文化工具书与研究资料汇编

    这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荆楚文化而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一是工具书,如《荆楚古今地名辞典》、《荆楚古今湖泊辞典》等。二是资料汇编,如编制《荆楚历代著述总目》、《荆楚文库书目提要》等。以目录方式揭示和反映文献是古籍整理和研究最基本的方法,《荆楚历代著述总目》、《荆楚文库书目提要》正是这两项基本工作成果的反映形式。

二者体例有异,各有侧重,而又相互配合,交相辉映。

乙、荆楚文献数字化文库

为了提高《荆楚文库》的利用率,发挥荆楚文献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荆楚文献数字化文库。荆楚文献数字化文库以“兼收并蓄,古今并举”为原则,实行开放式运作,目前可依据《荆楚文库》的基本资料进行数字化建设,将来再陆续收入一些新的确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1. 荆楚文库数字版

所有入选《荆楚文库》的图书都将进行数字化改造,以适用于新媒体和网站的数字化传播。

2. 荆楚文库资料库

所有《荆楚文库》的相关资料,以及因受《荆楚文库》篇幅

所限暂时不能安排整理出版的荆楚文献、当代学人的研究著作等,也将通过数字化改造,形成一个基本完备的多版本、全品种的资源数据库,并设立公益网站供广大读者免费使用,为今后广泛和深入地研究荆楚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荆楚文献仅古代典籍部分即有4000余种,加上当代荆楚学人的著述和省外人士研究荆楚的著述,规模或达5000余种。

3.荆楚文献数据库

逐步建立较高层次的荆楚文献数据库,按主题、关键词等多种方式,制作荆楚儒学、荆楚史学、荆楚文学、荆楚宗教、荆楚科技、荆楚地理、荆楚医药、荆楚水利、荆楚出土文献、荆楚文物以及荆楚人物等一系列数据库,以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荆楚文献的作用。